我和绿军装的故事

2020-07-24  来自: 丝路国际传媒网

        我没有当过兵,但是喜欢穿军装的感觉,却从没有照过一次正儿八经的有戴领章帽徽的绿军装照片,这也就成了一生的小小遗憾。军人情结总是不曾泯灭。对军事题材的电影剧影视剧特别爱看,看到阅兵场上的场面总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所受的教育都是尚武从绿。八一电影制片厂给我们树立的价值榜样,几乎全是穿军装的战斗英雄。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百万红卫兵的海洋,广场上一片绿色的海洋。推动了整个社会以军人为荣的审美标准。谁家门口挂了一个“军属光荣”的小牌匾都有邻居羡慕。

        小时候过年时,作一件绿黄颜色的新衣成了一个心愿,穿上它才像个红小兵的样子。许多军队大院的孩子穿着父辈的军呢衣服骑着崭新的28式自行车,一个军二代军三代子弟的标配,风风火火,飒爽英姿,出入大街小巷,神气十足。那个年代,找对象军人是理想之选,破坏军婚则是为人不齿的重罪。甚至许多年轻人找对象也希望找一个女军人,因为漂亮的女人穿着军装会更漂亮。如同今天的朝鲜社会一般。

丝路国际传媒网

       有一年我去朝鲜访问,当问到朝鲜的女导游,朝鲜的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什么?女导游告诉我,他们首先选择的对象是军人,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军人的社会地位高。我们领袖搞的先军政治就是一等大事。另外军人的待遇也好,找一个军人为丈夫,普通百姓心里比较踏实。听后给人一个和中国那个年代有点相似的感觉。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整体上虽然比较乱,但刑事案件却没有今天多。我们的周边许多调皮捣蛋的孩子,作恶的事就是抢别人的军帽,满足自己对军人强烈的畸形渴望。而我自己身上就发生了许多绿色军装有关的故事,时隔多年仍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记得我们在初中时,几个关系好的同学相约去临潼华清池去玩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因为此行吸引力的就是我们一个同学从军人亲戚那里借了一套军衣,大家可以在那里穿着军衣去照相。所以当大家在九龙潭湖边轮流换军装照相的时候,每个人都显得十分的兴奋,似乎当兵的梦想马上实现似的。那天我换上军衣刚照了一一张,突然一个便衣警察来到了我们面前,出示证件后要没收我们借的衣服,说我们违反了什么规定。这一下子把我们几个小学生吓的不轻。经过一番求饶,警察答应饶我们一回,但照相机的胶卷须曝光作废。无奈之下,我们只能选择后者。当时我们用的相机是一卷12张的120相机,轮到我的时候刚刚换了胶卷儿,因此报废了这一卷,而这卷恰恰有我的身影。临潼一行,其他同学都非常满载而归,独有我自己却有了这样一个无奈的故事片段,多少年后仍然被同学所取笑。

丝路国际传媒网

       高中阶段,说是响应伟大号召,停课闹革命,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在经过学工学农的锻炼后,我们期待的是学军活动。我所在的西安第五中学组织我们前去今天华山脚下的罗敷镇渭河边,一个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华阴农场的地方学军锻炼。时间一个月,***次离开西安,离开父母,多让人高兴啊。到了农场后才发现所谓的学军,除了列入解放军序列管理,由军人当我们的排长连长和指导员外,每天要早操列队训练,中间还打过几次靶,其他时间就是和农场的战士们一起干农活。不管怎样,生活在部队的农场,身边全是解放军战士,穿军装照一张正规军装照片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下子男同学的被点燃了,那知道实现这样的愿望也是挺不容易的。当时没有照相机,又不像今天手机照相随手就来,要照相去离农场有5公里之远的罗敷小镇,镇上仅有一家小小的照相馆。而学军连又有严格的规定,不准随便外出,违纪给与处分。尽管如此,然后我们同学中有的胆大的,有的调皮的,有脑子灵活的,以各种借口借了我们排长或者其他熟悉的的解放军战士的服装,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顶着烈日去镇上偷偷去照相。。就像电影芳华里面的女主角何小平到了部队的第二天,就想去穿个军装去照个相,然后告诉家人的自豪感心情一样。我当时是班长,按理说借军装找个什么借口也不太难,但是由于我的这个班长身份,我不敢带头违反连里的纪律规定,一忍再忍的没有能去罗敷镇一趟。一个月下来,当其他同学都兴高采烈的拿着有军装的照片炫耀时,我的心情别提有多么沮丧。学军结束时我被评干部,解放军指导员问我高兴不,我说不太高兴,因为没有照张标准的军人照片。指导员随后送我了一张他的签名照片,算是补偿。我看来是从小以身作则,遵纪守规,干部带头的乖孩子。这些有形无形的一种自觉,一直约束着我,成就了我的一步一步,也影响着我的性格发展,没有成就我更大的进步。真是缺一身军装,少一身胆量,缺以一种创新的气质!

丝路国际传媒网

        中学毕业后下乡,面对未来的出路,幻想着能够以参军的方式离开农村。要不是恢复了高考,我很可能实现了我的军人梦!大学时代,在我们的这个同学里边,有很多同学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比我大的,也是多少有这样的军衣情结。一篇写现任总理大学时代生活的文章中写到,上大学的时候有两身衣服,其中一身衣服就是军装,他特别珍爱,经常舍不得穿。可见在那个年代,穿军装是所有的青年人,尤其男孩子梦想的时尚,男青年对军人形象的渴望,对绿军装的喜爱是共性的喜好。

       大学毕业后单位派我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进修提高,学校规定教师可以坐卧铺,但是你如果不坐的话,这中间的差价一半儿归己。当时的我刚毕业不久,每月就是48元 这样一个青年教师,通过这一趟这个硬座可以多得十几元的补助,这是一个多好的事情。所以为了这十几块钱,当时从西安到武汉坐火车要几乎一夜,正值8月高温,我选择了坐火车坐硬座,我经过一夜的硬席折腾,感受到了火炉的武汉的热情。到了学校分配的宿舍,赶紧脱下了已经被汗水侵蚀的军衣,洗了以后挂在宿舍楼前的晒衣铁丝绳上,然后倒头就睡到了傍晚。醒来后赶紧去楼外收衣服,长长的铁丝亮晶晶在微风中抖动,喜爱的衣服不见了。我一时间惊懵了,这是什么情况?这身衣服还是父亲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托朋友在西安一个军队后勤工厂所买,我特别特别的喜欢,小小满足了我的一点军衣情节。现在衣服不翼而飞,到武汉才不到四个小时,这是武汉给我的见面礼啊,实在让人气恼。从此以后在校园里看到有穿着军装的学生,我都不由自主的盯着人家看老半天,总觉得他的衣服怎么有点像我的衣服呢。以后再洗衣服挂在外边就小心多了,时不时的出去看一下,一个学期下来再也没有丢衣服的现象发生。可见,是我的衣服惹的眼,是我的军衣惹的祸。

       与我一个进修班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其中有一个是武汉解放军后勤学院的一位李老师。有一次我与他课间谈起此事,他看到我那么渴望的神情和丢衣服后长长还没有褪去的沮丧,安慰我说他可以回学校问问后勤部门有没有被淘汰或者多余的衣服,帮我买一套回来。过了几天,李老师果然提了一个袋子来到我的宿舍,拿出一套衣服对我说,好说歹说帮你买了一套衣服,一共18元。我喜出望外,连忙打开一看,是一套崭新的空军制式的衣服,也就是上身是绿黄,下身是蓝色的那种。这下总算是弥补了我的失望。有一个军人在正规的军队院校买了一套正规的军衣,而我那套丢失的衣服好像失而复得似的,神清气爽情了好几天。虽然花了18元,当时一个普通的学徒工一月工资也才18元。但是当时因为这个衣服的来自不易,丝毫没有感觉到心疼。工作多年后,有几次去华中师范大学开会,我总是要去当时丢失衣服的宿舍楼前走一走,回味着那时的情景,只是再也没有与帮我买衣服的解放军大哥联系过。因此到现在我的这样一个穿军装照相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

       今天的社会,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穿衣风格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今天衣服穿衣戴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见证了社会变化的脚步。一个时代一个风采,一件衣服,一道风景,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追求都发生了非常非常多的变化。

丝路国际传媒网

       今天的绿军装好像已经成为农民工打工者的工作服,或是在离退休军人的身上偶尔可以看到,引不起青年学子的任何兴趣。曾经报载在80年代初,在甘肃一个贫困县,当时为了缓解这个地区地区的贫困状态,专门调拨了一批军装发给贫困的人们。刹那间整个县城全是穿军装的人,绿绿一大片,外地来的人以为是解放军的部队在此集结和换防。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社会,那么人们的穿衣服追求的是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过去的我们对绿军装的执着,显示着单一和单纯,是那个时代的正能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单纯也折射着一元社会的盲目和僵化。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念大大改变,个性和共性,自由和统一,一元和多元,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时代大的美美与共。

       我和绿军装的故事虽然不会被今天的青年人理解,但是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扎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成长道路上一段里程碑,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中珍贵的一页,也许是我们前进路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台阶。 (本文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國际汉学院原院长 张建成教授)

编辑:轩一

丝路国际传媒网,专营 绘画艺术 艺术家风采 艺术臻品 书法名作 理事单位 图说丝路 图说天下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3087583936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丝路国际传媒网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8014265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