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节话贡院

2020-07-01  来自: 丝路国际传媒网

          张建成

       2020年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各项事情几乎停摆,连奥运会都要推迟1年举行。而在中国,也要推迟一月举行。高考在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件事关重大的全民大事,关于高考的各种神话十分具有时代性,大众性。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关高考的形式内容以及录取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歇过。但截至目前,高考仍旧被认为是天下公平的考试。高考对选拔人才,培养建设者,接班人,促进公民文化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甚至对农村脱贫致富,全社会奔小康,从哪个意义上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政治现象,甚至衍生出一种现象。因此,利用高考推迟的这一时间思考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的关联度,思考中国考试文化现象中什么可以值得传承的?有什么需要摒弃的?我再次联想到了科举考试,想要去科举考试的地方贡院寻找答案。

丝路国际传媒网

         近日我与朋友先后考察了位于陕西省蒲城的陕西贡院,四川阆中的川北道贡院,西安陕西贡院旧址西大街的贡院门一带,回味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及其相关资料。古今对比,见贤思齐,今非昔比,感慨很多。贡院是什么地方呢?在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贡院相对来说,就是现在的考场,是古代时期开科取士的场所。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意思。据史料记载,贡院始于唐朝。在中国历上有四大贡院,如北京贡院,南京贡院,定州贡院,还有阆中贡院。我考察了现保存完好的两个贡院,由小到大,分别是陕西蒲城的贡院和四川阆中的川北道贡院。而西安的陕西贡院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一页,只能在文献中探索,没有遗物可看。

        蒲城贡院建于清代,大约是1891年,至今才有100多年历史,因此整个贡院的建筑保存比较完整,院内的建筑,考生试卷都保存的非常好。蒲城贡院地处陕西关中东部,它主要是在清代末年它主要是应对大荔地区来的考生所用,相当于今天的中专考场。从今天的贡院博物馆内的陈列,仍然可以了解到清代如何选拔人才的一个过程。在蒲城县中心的一条古巷里,贡院的大门前是一块黑色的牌匾,上用黄颜色字体书有清博物馆几个字,据说是梁思成的学生,古建筑泰斗式人物罗哲文题写。虽然过了100多年,我们在这里依然可以感觉到当年的三秦东府莘莘学子,为取功名,刻苦学习,伏案应考。应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使得这里人才培出,赢得了“将相故里”的美名。

丝路国际传媒网

         四川川北道贡院,坐落于川北重镇南充的阆中,清初时期,因为四川的临时省会曾经在阆中设立了近20余年,于是通过这个四川贡院,举行过全省的4科乡试,其规模之大,保存之良好,内涵之丰富,今天看来属于全国之首。今天贡院中除了还原当年的房舍考场,考生和监督者腊像外,陈列品非常的丰富。比如说有历代文科状元的名单,有清代举人的试卷原稿。十分有价值的是展示了历代连中文三元、文二元者的名录,从隋朝到清朝,全国产生连中三元者只有18位,其中文状元15位,武状元3位。阆中贡院就出过一位连中三元的文状元,还出过二位状元。所以阆中被称为科举盛地,状元之乡,俊彦辈出,真是名符其实的人才基地,成为巴蜀大地人才培养的圣地。今天由于阆中贡院的存在,给阆中古城增加了旅游资源,成为人们到阆中不得不去的打卡之地,尤其是要参加高考的学子都喜欢考前到此一拜,以求得金榜提名。

          西安的陕西贡院,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发展变化也是跌荡起伏,见证了中国科举制的兴衰荣辱。我们知道。长安城作为唐代的国都,“,四方贡举所会”,全国各地士子都要来长安参加考试,当时的贡院设于城内礼部。到了宋元时期,西安虽废不为都,但仍旧为西北的文教重镇。元皇庆2年,(1313)全国分建了17所贡院,其中奉元路的陕西贡院既位于西安城中。明初全国设15个贡院,也包括陕西贡院。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陕西贡院为明景泰年间修建(1450-1456),大致在今天西大街西头北侧的贡院门、东西举院巷、早慈巷之间。包括今天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及等周边地区,是当时古代长安的文教区。环境幽静,居民稀疏,街巷不稠,交通便利。据专家考证,当时在贡院门有一座高大的牌楼,上书“陕西贡院”。两排旁的石坊上分别题有“明君取才”、“为国求贤”。明清间,陕西贡院是西北地区读书人,企图通过读书考试“跃出龙门”的地方。乾隆25年,韩城才子王杰在陕西贡院一展才华,踏入举人之列,后入京参加殿试,成了清代陕西籍的一名状元。随着科举考试的终止,陕西贡院也渐渐的褪去了神圣职能,曾经恢弘气势的也没有逃过岁月的消磨。不过今天经过贡院门的人们,或许只会在看到路牌的一瞬间,想起这里曾经的辉煌,感受隐隐存在的强烈的文化气息。尽管如此,陕西的状元在当时来说少得可怜,三年一次的大考,数千秀才汇聚到这里一展拳脚,但是明清两代仅出了三个状元,明代陕西武功的康海,高陵的吕柟鲁,以及清代韩城的王杰。他们都是在陕西贡院乡试高中后,进京参加会试、殿试,终获得状元。有人统计,在陕西明清时期中进士的达到1913名,排名全国第十二位。在清代道光年间,陕西贡院号舍达8490多间,同治年间又增建房屋3000余间。到1873年,参加考试的考生竟达11000多人。贡院号舍的增多,反映了考试学子的增多,也表明了西安作为西北文化重镇的重要地位。光绪30年,即1907年,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近代东洋史学创始人桑园骘藏与宇野哲人陕豫考察旅行,曾对陕西贡院进行过详细的勘察,认为陕西的贡院可容纳万名考生,建筑“层层相连,檐椽相望”的景象宏伟壮观的。当时在在陕西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结束后,主考官与地方官员要与文科武举的中榜者,要分别前往城南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的小雁塔刻碑题名,传承了“文题大雁塔,武题小雁塔”的传统。承接了唐代时期雁塔题名的传统遗风。白居易在中唐时期中举后曾经在大雁塔题名:“慈恩塔下题名处,17人中少年”的潇洒,已成为“雁塔题名”中的佳话。

丝路国际传媒网

丝路国际传媒网

         往事越千年,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呢?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一书中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人类奇迹。世界上那么多伟大的古老文明,为什么一一灭亡呢?除了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及就是辽阔的国土之内,缺乏有效的管理者。而中国的文化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公元6世纪开创的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各级官员,即时间、地点、程序、内容、法禁等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客观上创造二大正面效果。一是培养了大批管理者;二是是普及了一种“以文取士”的全民共识。它形成的“凭卷录取,不问寒门世族,出类拔萃,试看卿相白衣”的世风,很大的提升了整个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从。隋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间,科举制度全部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而在各种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榜首,连中三元的却只有18人。其中文科状元15人,武状元3人。千千万万个读书人并未获到应有回报,围绕科举考试的人间悲剧层出不穷。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不知是喜还是悲呢?也就是说科举制的负面效果也很大。科举制度使中国文化成了官场的附庸,文化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哲思能力,美学能力被大大地取消,在中国文人中造就了一种畸形的“科举人格”。所以,在清末有识之士急切地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人才的缺乏。究其原因,是科举制度的祸害所致。因此,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成为当时维新志士的追求目标。经过激烈的斗争,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此后,科举制度变成了人人唾骂的陈年垃圾,时代的匆忙脚步,没有让更多人对科举做更加冷静的科学分析。1300年之久,选拔出10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他们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了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高度文化素质的行政管理者和文化传承者。由于它文明一直保持着宏大的存在,但却又未能走向强健。科举形式上看是重视文化,但实质上影响了真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科举制的那些形式和内容,科学制度对中国教育体系的严重制约,败坏了整个民族的集体文化人格,也成为封建专制文化的滋生土壤。

        今天的高考制度早已取代了古时科举制度的弊端,适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也较为符合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且又处于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每年的考试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事。衡量一个省市的教育成绩,以高考上线说话;评价一个中学的水平,以升学率为尺度;评价一个家庭教育孩子能不能有所成,衡量标准就是儿女能否考上大学。能否上北大清华,又成了衡量一个家庭教育的成效,成为一个学校的荣誉。随着随着日益扩大,出国留学,合作办学,也伴随着高考成为一道新的风景。金榜题名成为所有万千考生和家长的梦想。围绕着高考所衍生出来的高考经济,政府政绩,餐饮经济,谢师宴,金榜宴,留学宴等形式层出不穷。甚至复制“雁塔题名”盛景这样一个建议,也成了一个文化特色在宣传,以至于在今天的曲江大唐芙蓉园有一个角落命名为杏园,专门展示列举本地近几年高考状元名单。某年高考前夕,我曾经给外国留学生讲当代中国教育时,专门介绍了高考神圣的壮举:到高考的前几天,居民区不准有建筑施工,高考时高考的考场周边不能鸣笛,有大批的警察和家长值班。一些出租车要给考生免费,乘公共汽车不用出钱,甚至考场周边的商场、宾馆面向考生打折。外国学生听的瞠目结舌,我让他们第二天去学校附近一个考场去看一下场面。结果真有两个学生后来告诉我说“场面太震撼,无法想象。真想当一回中国考生”。

         当然,今天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反响强烈。很多专家也提出了很多很多的改革措施,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足。围绕高考中的许多问题,类似古代科举中的人格分裂,人格丧失,八股内容,高分低能,落榜者等社会现象和悲剧,也在反复的演绎着各种版本。甚至在高考中出现的现象与科举制中的许多现象相比,竟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山东出了件轰动全国的事件,就是一个考生26年前连续两次高考被冒名顶替,一生挫折无人受理,甚至还要给顶替自己的人道谦。据媒体报道,近二年山东省曾发生过242起冒名顶替事件,涉及十多个学校。无数考生被权势利益压垮,社会公平的基石被摧毁,考生的信仰人设倒地。这仅仅是山东一地,全国不知还有多少地方发生着这种偷天换日的事件,这些与古代科举制度的那些异曲同工,甚至超过其恶劣程度,与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和公平正义形成巨大反差,成为了当代教育史上闻所未闻的丑事,严重影响了形象。

丝路国际传媒网

        说了这么多,古今对比,无非是让我们回顾选人机制的沿革变迁。联系实际,就是希望我们高考制度运行的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公平正义。能真正的为选拔出出众人才,德智体美发展的人才,道德情商高尚的人才。1977年高考恢复之时,在邓小平的鼎力推动下,沉默多年的一个个“贡院”恢复生机,千万个考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人才得以由此喷涌而出,挺立潮头,走向世界。多少人由此改变了人生的命运,扭转了生活轨迹。中国由于这批人的存在,为中国带来了改革开放的很好答卷,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新的人生春秋。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和栋梁。尤其是今年的考生,遇到了人类历史上新冠疫情的冲击,目睹了中国抗疫的巨大成功和世界不断攀升的病情数字。在这个未有的大变局之下,他们肩上的责任,应该比过去所有的人更加沉重,他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比过去更加丰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必定超过古代的10万进士,百万秀才。要培养我们时代的更多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在今天中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康庄大道上,教育担负着更加繁重的责任;在中国的农村脱贫致富的攻坚路上,消除教育的不公平,革除断代贫困,扶贫扶智,扶贫扶志的可持续发展路上,教育同样担负着特殊的职能。今天的中国要***地走向世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世界连在一起,教育事业的真正强大,将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均需要大量成熟的,既接中国地气,又有世界视野的千百万接班人。因此,我们说今年的高考与过去相比更加意义重大,今年的考生在时代劲风吹拂下会更加风流。

丝路国际传媒网

       再回到贡院面前,我希望全国保存完好的大小贡院要妥善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其中的教育价值。尤其希望陕西西安能否在贡院门街区,恢复兴建一个“长安科举博物馆”,相信会为十三朝古都增添一个传统文化亮点。(本文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在此特别鸣谢。)

     编辑:李金峰

丝路国际传媒网,专营 绘画艺术 艺术家风采 艺术臻品 书法名作 理事单位 图说丝路 图说天下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3087583936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丝路国际传媒网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8014265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